木有紋理,這本是一件尋常事,而黃花梨上的“鬼臉”仿佛卻充滿神秘的力量,遠至漢唐高士,近至當代藏家,都為其神魂顛倒。那么到底鬼臉是什么?鬼臉究竟是如何形成的?國人又是從何時開始關注鬼臉?下面將帶您一同探尋這絢麗背后的種種奧秘。
鬼臉的廣義與狹義
關于黃花梨的鬼臉,有廣義和狹義上的分別,廣義的鬼臉是通指黃花梨木材上的紋理,除了“鬼臉”外學術界還將其稱為貍斑、花紋貍等,包括一些麥穗紋、蟹爪紋等,也涵蓋了狹義的鬼臉紋。這些紋理通常明暗相生、輪廓清晰,可說每塊黃花梨木上都有這類花紋。
而狹義的鬼臉是有嚴格定義的,并不是所有的黃花梨木上都有,也被收藏界稱作為“真正的鬼臉”,被認為是最具鑒賞與收藏價值的“珍稀品種”。其稀有程度和自身價值都遠高于其他一般紋理。狹義鬼臉的界定,重點落在“臉”上:要有臉廓、有眼鼻,類似于具體人臉或獸面的“臉譜式”花紋。這是大自然饋贈的寶物,如同需要千萬年孕育、經受風霜洗禮而成的天然寶石,是完全自然形成的清水芙蓉。狹義的鬼臉通常層次分明、五官清晰,或似小童、或似頑猴,甚至是如《聊齋》中的精靈妖怪,其象形與靈動程度令人驚嘆。
對于狹義的鬼臉,古人曾云:“一臉萬金”,一言道明其受追捧的程度,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騷客,為求“一臉”散千金、行萬里,可謂夢寐以求、得之萬幸。
“病態(tài)”的美麗
黃花梨的鬼臉,恰如老梅遒勁的古枝,是自然風霜摧殘出的“病態(tài)美”。
黃花梨生長的海南島在8到10月為臺風多發(fā)期,風向多變且急驟,這段時間又是黃花梨樹的快速生長期,在此期間由于長時間受到大風侵襲,導致黃花梨樹木分支較低且多叉,當地的植物學家經過觀察發(fā)現,暴風來臨時,黃花梨幼苗主干出現彎折現象,有的甚至受壓匍匐在地,這時候主干就會產生分叉,原來的主干淪為分支,新的主干誕生后,又會衍生出新的枝丫。這一過程要經歷10年左右,直到主干胸徑在10cm左右時才不會被暴風所折斷,這10年中,一棵黃花梨樹木的主干往往會不斷變換,其主干和旁支交替生長,互為主輔。這種現象對于黃花梨的紋理產生了很大的影響,會出現斜紋、扭曲紋、蛇形紋、甚至是鬼臉。
這一說法也得到了實際驗證:海南島的昌江地區(qū),其密林中或避風處所生的黃花梨,往往挺直、飽滿,花紋順直而變化較少;而大風坡地所生黃花梨,花紋變化較大且豐富多樣,時有鬼臉出現。
鬼臉
其實,在中國自古就注重自然情趣之美,這一點從思想的源頭上可追述到老莊時期,天人合一的道教審美,在中國藝術領域具有極大的影響力:賞石講求“瘦、露、透、皺”,水墨山水“妙在似與不似之間”……再到后來的根雕藝術,甚至根雕家具,都是對自然美的中國式理解與表達,黃花梨木紋上的鬼臉也不例外。
黃花梨的使用史要追溯到漢唐時期,那個時候由于工具和國人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,尚沒有形成以黃花梨制作家具的習慣,但是黃花梨絢麗的紋理已經得到了文人士大夫階層的認可與追捧,在當時的宮廷中出現了一些黃花梨制作的小型器物。當時,人們就已十分熱衷于黃花梨多變的花紋,并將其命名為“文木”,這樣的審美標準注定了對黃花梨木材的判斷和取舍。
樹種原因,黃花梨本就稀少,由于受到生長環(huán)境的影響,并不是所有的黃花梨都具有完美的花紋,其間大小、深淺、形狀都有著極大的區(qū)別,為了選取能夠到達“文木”標準的木材,人們大量砍伐黃花梨木,導致許多不符合“文木”標準的黃花梨遭到材不盡用的待遇,因而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,這也是明代中期以后內地黃花梨木材基本消耗殆盡的原因之一。最后,只剩下取材困難的海南島密林地區(qū)還存有少量黃花梨樹種,讓人十分惋惜,可謂“興亦鬼臉,亡亦鬼臉”。
鬼臉作為國人對木材紋理之美的極致表達,并不僅僅出現在黃花梨上,一些紋理清晰、細密的紅木木材上也能看到這樣的美麗圖案。其實,不論是否有鬼臉,黃花梨木材從木性上來講,都是制作古典家具的上佳之材,而對于鬼臉的審美評判標準,也是十分個人化的,代表著每一個個體不同的趣味追求。